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n近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本次会议的举行架起了融通中外的文明之桥,开启了交流互鉴的团结之窗,彰显了中国方略、中国方案的胸怀与担当。
\n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n增进文明对话,不仅有利于凝聚全人类意志,而且能够汇聚不同文明的智慧和力量。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打破固有认知壁垒,让不同文明在对话中实现自我更新,成为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亟待破解的关键命题。
\n7月8日,参加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的嘉宾参观上海豫园。记者 唐斯琦 摄/新华社
\n01
\n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中埃古文明跨时空“对话”,到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全球联动;从“2025中外青年运河文明交流对话”活动中外青年的行走互动,到数字空间的云端交流,各国正以多维度、创新性的方式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n通过高层外交机制构建文明对话的战略框架。联合国将每年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标志着全球文明倡议的国际实践迈入全新阶段;2025年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中埃两国围绕《中埃古代文明对话会—黄河与尼罗河文明合作倡议》达成多项共识,为人类多元文明共同繁荣提供示范;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积极推动两国人文交流,有力促进了双方民心相通……近年来,高层外交积极通过战略对话、平台搭建和规则制定,推动文明对话持续从理念走向实践,为应对全球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n通过文化教育合作夯实文明互鉴的民间基础。在“古都文明对话”交流活动上,来自中国、希腊、英国、美国等国的代表、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齐聚一堂,溯源文明根脉,共议变局下的文化担当。2025年成立的“一带一路”数字文旅国际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中外110余所院校和企业,推动数字文旅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来自苏州大学的中外青年到访平望酱文化园,在穿街走巷中感受运河文化。一系列的实践,印证着文明互鉴需要“以文化人、以文聚心”的深层逻辑。
\n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拓展文明“多向奔赴”的时空边界。数字技术正以革命性方式拓展国际文明对话的时空维度。如今,《千里江山图》可以通过AR卷轴的形式触达全球用户;敦煌研究院依托三维扫描与区块链技术持续推进“数字护宝”,已完成莫高窟2.7万余件文物的数字化存档,并面向全球学者及公众开放共享访问。
\n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会场外景。记者 朱峥 摄/新华社
\n02
\n在当代国际舆论场,“大国宿命对决”的预言被反复翻炒,某些势力还将地缘政治博弈包装成文明存亡之争,把经济竞争异化为价值体系碰撞,将技术革新扭曲为意识形态的战场。
\n文明优越论。某些国家或群体坚信自己的文明在价值、制度、文化等方面远远优于其他文明,将自身视为文明的“裁判者”和“主导者”。从地理大发现后西方殖民者对亚洲、非洲、美洲的血腥掠夺,到如今某些国家以“人权教师爷”自居进行文化输出,这种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的思维始终“阴魂不散”。
\n在当代,文明优越论依然颇有市场,披着各种形式的“马甲”大行其道。在此背景下,西方一些国家推行的文化殖民,正在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向全球扩张,他们将所谓的民主制度包装成“文明终点站”,实质是在制造新的文明等级观念。
\n文明冲突论。哈佛大学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曾提出并阐述了“文明冲突”的观点,认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集团将因文明认同的断裂而走向对立。这一论断自提出以来,一直引发学界与政界的激烈争论,至今未得到历史的最终验证。
\n不过,一些国家依然延续冷战思维,将“文明联盟”作为地缘政治工具,把反恐战争异化为文明对决,将文化差异曲解为价值对立。这种文明冲突对立的思维模式,近来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伊以冲突等一系列国际地缘政治冲突中暴露无遗。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思维正在数字空间蔓延,通过算法推荐构建信息茧房,借助社交媒体放大极端化叙事,进而加剧不同文明背景群体间的认知对立。
\n大国威胁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屡屡炮制“中国威胁论”,将其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工具。从军事到科技,从经济合作到文化交流,西方通过系统性叙事将中国描绘成“规则破坏者”和“安全挑战者”。然而,剥离其包装的谎言与偏见,所谓“威胁”实则是西方维护霸权的遮羞布。
\n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图像处理人员年海丽在拼接壁画图像。记者 陈斌 摄/新华社
\n03
\n《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冲突与意识形态对立加剧的当下,文明对话已然成为破解“信任赤字”与“发展赤字”的关键密钥。
\n构建平等包容的文明认知。文明对话的首要前提是打破“文明优劣论”的思维桎梏。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通达将中国的丝绸与阿拉伯的香料编织成文明互鉴的纽带,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携带着和平友谊的使命而非殖民扩张的野心。这些历史记忆向世人昭示:文明没有高下之分,只有特色之别。
\n平等包容文明认知的构建,需要从多个维度突破:打破“文明优劣”的二元对立,无论是中华文明的“和而不同”,还是希腊文明的“理性思辨”,都是以独特方式诠释着人类文明对真善美的追求。超越制度模式的意识形态对抗,不同社会制度的选择是历史与现实的产物,文明对话应聚焦文化内核而非政治标签。正如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所强调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不搞意识形态对抗,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治理模式强加于人。消解“文化霸权”的隐性支配,让非洲鼓乐与欧洲歌剧、印度瑜伽与中国太极能在同等舞台上对话。
\n打造多元共生的对话生态。联合国“文明对话国际日”的设立与《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的达成,彰显国际社会以平等尊重破除文明壁垒、以交流互鉴凝聚共识的智慧。当然,文明对话不能止步于理念倡导,更需通过制度设计与实践创新,构建可持续、有活力的对话生态,这要求国际社会突破传统外交框架,动员政府、民间、学术、媒体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官民并举、上下联动”的立体化网络。
\n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推进,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泰国为例,中泰铁路的建设不仅加速了两国经贸合作,也催生了文化互动的新契机。孔子学院在泰国的蓬勃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泰国青年投身中文学习;与此同时,泰国的文化元素也逐步走进中国市场,泰拳、泰式按摩、泰国影视作品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掀起热潮。这种双向文化交流,既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全球文化互鉴提供了新范式。
\n星辰因独特而闪耀,文明因对话而永续。今天我们的所有努力,正是为了让文明对话成为一种“国际习惯”。当对话成为刻入国际秩序的基因,人类终将懂得:差异不是鸿沟,而是文明互鉴的阶梯;分歧不是终点,而是理解共生的起点。
\n原标题:文明对话的N种方式配资股票配资平台一流
盈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